创新是医院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满足患者更快、更好、更安全就医要求的必要条件。为了让我区患者能在家门口享受“最高大上”的医疗服务,我院领导大力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人才培养计划,将最先进、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医疗理念带回来,并加以发展。我胸外/血管外科积极响应院领导号召,自2017-08-29独立成科以来,在徐成伟科主任、陈瑶护士长领导下,不断进取,先后成功开展包括经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造影+滤网置入术、溶栓术,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等多项介入新技术、新项目,且效果均满意,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成绩斐然。
一、 “谈栓色变”的时代结束了
随着我院数字造影机的引进以及我科送往重庆医科大学血管外科进修医生张文龙医生的回归,梁平地区血管外科的空缺被填补,梁平地区医生们“谈栓色变”的时代结束了。众所周知,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伤或外科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轻则导致下肢肿胀、疼痛,重则出现可怕的“股青肿”、“股白肿“,影响下肢组织灌注,甚至在血栓脱落后,可形成肺栓塞,导致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严重或救治不及时,很可能导致死亡。而张文龙医生为我院带回的“DSA引导下下腔静脉造影、滤网置入、置管溶栓术”有效地避免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致肺栓塞发生,并且在溶栓时间窗可及时解决患者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下肢肿痛问题。
自我科开展“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以来,多次为溶栓期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溶栓术,患者术后患肢肿胀都得到了明显缓解。对于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但成功为本科室1例肺癌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安置滤网,成功避免术中、术后血栓脱落致肺栓塞,同时也多次帮助其他兄弟科室完成了术前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滤网置入。这一点,我院骨科一病区深有体会。外科系统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灾区”当属骨科,以下肢骨关节创伤最多见。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因患肢疼痛或功能障碍而不愿或无法活动患肢,加之外伤及高龄等高危因素,使得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形成血栓,故常在术前发生患肢的深静脉血栓。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其机化前进行手术,围手术期的搬动必然增加血栓脱落风险,从而增加致死性肺栓塞的可能性,而标准抗凝治疗后血栓机化又需14天之久,这14天的等待之于饱受剧痛折磨、茶饭不思的患者就像是无尽的炼狱之旅。我科开展的“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便是撒向炼狱的天堂之光,向身处炼狱中的患者伸出的上帝之手。
2018年2月4日我科为骨科72岁高龄的屈某玉患者成功置入了下腔静脉滤网。该患者因不慎跌倒导致右侧股骨转子间骨折,需限期行右髋关节置换术,就在手术前一天,因患肢肿胀突然加剧,行静脉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我科会诊后决定急诊为患者安置滤网。介入手术非常顺利,成功释放的下腔静脉滤网,看上去就像一朵美丽的玫瑰在腔静脉中绝世独立。这朵玫瑰不仅美丽,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抵挡了脱落血栓的侵袭,可谓“一花当关,万栓莫开”。那是我科完成的第1例介入手术,那天的工作结束后离开医院,徐主任望向明月,明月照着他的初心;张医生抬起双手,手留余香。
滤器置入下腔静脉后,骨科医生便放心地为屈老人进行了右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顺利开展,术后6天出院,整个病程中没有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肺栓塞表现。从此,医生们笑称张医生不仅治好了患者们的深静脉血栓,也治愈了医生们的“恐栓症”。
二、给我一根导丝,还你一片沃土
如果人体的组织是一块块田地,那我们动脉就是灌溉这些田地的沟渠。沟渠阻塞,田地必将荒芜。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就是由于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沟渠阻塞导致下肢田地荒芜的疾病。而其治疗当然就是重新开通这几条渠道。
盛夏季节,我科收治了这样一位患者,一生耕耘,自家的几亩贫地变了沃土,可自己身体的田野却逐渐贫瘠。一些钙化斑块逐渐阻塞了患者左侧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前胫后动脉,在炎炎夏日,左膝以下皮肤却如冰封的荒野,皮肤冰冷,左足麻木伴疼痛。张医生查看患者后告诉患者,田园将芜,给我一根导丝,还你一片沃土。在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决定介入开通闭塞的血管。
徐成伟科主任组织全科医生共同讨论,为患者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决定分两步完成这次再灌溉:由近及远,先清理,再疏通。第1次介入,徐主任带领张医生及刘医生,耗时3小时,在患者左侧股浅静脉安置支架,球囊扩张腘静脉后留置溶栓导管,清理阻塞血管的血栓。置入的溶栓导管将夏日风引向了寒冬的坚冰,术后患者的患肢皮温逐渐回暖。第2次介入,张医生手中的导丝如灵蛇出洞,不断寻找通往远方的道路,任由蜀道艰难,歧路多重,我们初心不移,耗时5小时30分,直至抵达梦的彼岸。患者自诉术中患肢感到一股暖流,心中窃喜,开玩笑道:我的任督二脉通了!术后张医生详细向患者介绍“术后保养”:现在左下肢血管是通了,但是仍然有再狭窄可能,而且支架也存在移位风险,所以术后要长期服药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保住革命果实,还要定期“检修”。患者高兴地说,你把我这块田灌溉了,我又能去种我家里那块了,我谢谢你!你说什么我都听你的!
三、支架撑起来的希望
患者李某汉,是位年过古稀的老大爷,入院3月前开始出现排便困难、便血,儿子带着来我们医院普外科一检查,发现竟是直肠癌。好消息是直肠癌未见转移,有根治手术指征,可坏消息是,腹腔CT同时还意外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存在夹层。要知道这动脉夹层一旦破裂,那可比“危在旦夕”严重得多,说“危在瞬息”不为过。普外科魏主任想到了曾经的“老部下”张文龙医生,希望血管外科的介入手术能帮助他们在术前解决这颗“埋在体内的不定时炸弹”。深知这枚支架意味着什么,“虽千万人吾往矣”,张医生欣然应邀。
老大爷转入我科后,经过3天的术前准备,科室讨论后决定在老人家长达4cm的动脉夹层内置入一枚6cm的动脉支架,撑起行将破裂的血管,也撑起老人一家人的希望。介入手术持续了3个多小时,反复的导丝与导管更换,反复的造影确认,张医生精确地将支架放置在了动脉夹层的位置,并没有影响动脉的血供。介入手术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术后观察3日后便转回了普外科。没有了术中、术后动脉破裂出血的后顾之忧,普外科很快为患者完成直肠癌的根治术,手术也很顺利。出院那天,老人一家人到医院接老人出院,儿孙满堂,老人沟壑纵横的脸上开出了花,眼里闪烁的,是生命希望的光芒。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在安慰、帮助之外,为了更多地去治愈,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兄弟科室的竭力扶持下,我们不断进取,学习、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以最小的创伤,做最精确的治疗。泰戈尔说:“当日子完了,我站在你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疤,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我说,“当日子完了,你站在我面前,我看不到你的伤疤,知道我曾经介入,你已经痊愈”。胸外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