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1
2
3
4
5
6

立“肝”见影,人工肝助他迅速转危为安

发布时间:2021/7/30 | 浏览次数:

  近日,曾先生患慢加急性肝衰竭,经过半个多月的全力治疗,他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至54.4μmol/L,各类指标也恢复了正常。让他转危为安的正是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开展的人工肝治疗。

  男子自行停药,被确诊慢加急性肝衰竭

  曾先生今年46岁,家住,发现乙肝标志物阳性10年,自诉既往予以口服药物治疗3年,后自行停用,停用后未规律随访复查肝功、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情况。

  据了解,入院时,曾先生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总胆红素高达216.7μmol/L,是正常值的10倍,肝功提示ALT2024u/l,AST 1331u/l,ALP酶173u/l,GGT 267.00u/l,总胆汁酸179.7umol/l,甘胆酸83.51mg/l均远超正常水平。且三天后复查肝功,总胆红素迅速进展到280.8μmol/L。疾病迅猛,恐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恶化。感染科主任黄婷婷教授当机立断,立即成立救治小组,对患者展开积极地救治。

  1次人工肝治疗使肝衰竭患者转危为安

  “患者入院后予以吸氧、卧床休息、但由于内科护肝、降酶、退黄、抗炎、抗病毒等治疗效果欠佳,患者黄疸指数进行性上升,我们为他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方案--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AMS)治疗。”黄婷婷教授介绍,第一次人工肝后总红素下降至184μmol/L,肝功提示AST 526.00u/l,ALT 174u/l,总蛋白56.60g/l,白蛋白34.50g/l,均在有效转归。后继续内科护肝、抗感染、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动态监测患者肝功能指标逐渐下降,病情恢复好转出院。

  何为“人工肝”?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单纯药物治疗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只能非常有限地保护残余的肝功能,而人工肝治疗是一种利用血液净化技术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使肝细胞得以恢复再生,可大大提高肝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人工肝技术已被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外肝脏支持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感染、高胆红素血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者延长肝移植患者等待肝源的时间。

  迄今为止,梁平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已经完成几十人工肝治疗,卓有成效。

最新新闻